第一講 導論: 在《檔案惡》之「前」
第二講 閱讀〈題記/獻題〉(Exergue) p.19-44
第三講 開場白/序言(Préambule) p.45-54
第四講 閱讀〈前言〉 (Avant-Propos) 1 p.55-90
無限期觀看 - NT$1920
NT$2400
1994 年,法國哲學家 雅克・德希達(Jacques Derrida)受邀在國際精神分析協會,為紀念 佛洛 伊德檔案的保存與整理發表演講。這場演講後來整理出版為《檔案惡》(Archive Fever),成 為精神分析與當代思想的重要交會點。 在書中,德希達不僅回應佛洛伊德關於「無意識、壓抑與記憶」的理論,也質疑「檔案」的中 立性與透明性——它既是知識的保存所,也是權力的舞台。 他追溯 arkhe(起源/權威)的古典意義,探討檔案如何參與文明的記錄與遺忘,並揭示檔案 的雙重性:保存同時也是抹除,建構同時也是操控。
☆ 課程特色:六講精讀,逐頁導讀
這門課程不是泛談,而是以文本導讀為核心,帶你循序漸進理解《檔案惡》的脈絡與論證。
☆ 學習收穫
-破解哲學文本的閱讀困境:用導讀方式拆解德希達的複雜論述。
-理解精神分析與當代哲學的對話:佛洛伊德如何成為檔案討論的起點。
-建立批判檔案的視角:辨識檔案背後的權力結構與文化政治。
-拓展跨領域思維:連結哲學、心理學、歷史學與資訊文化。
☆ 適合對象
-想精讀《檔案惡》,但被德希達的文風阻礙的人
-對檔案、記憶、遺忘與真相議題有深度興趣的讀者
-人文、社會科學、藝術、資訊領域的研究者
-對精神分析與當代思想交會有興趣的學習者
☆ 為什麼這堂課與眾不同?
我們直接從文本出發——逐段導讀,逐一拆解。 你不需要擔心讀不懂德希達的句子,也不會迷失在抽象的哲學討論中。這是一次緊扣原文的學 習,讓你同時理解書中內容、歷史背景與思想脈絡。在資訊爆炸與數位檔案高速生成的今天, 《檔案惡》提醒我們:檔案從來不是被動的保存物,它參與、形塑、甚至支配著我們理解世界 的方式。
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,現兼任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,研究領域為政治與文化哲學中身分認同及語言問題。博士後研究則是關於德希達猶太身分認同和彌賽亞政治神學問題。回國之後同時兼任屏東南州「水林藝術空間」策畫及策展人,並著手台灣美術史和藝術美學的相關研究。
無限期觀看 - NT$1920 NT$24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