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代法國哲學導論:從柏格森到後結構主義的思想之旅

蔡士瑋
03:44:05
想知道最新課程資訊?
已經有帳號了? 請登入
會員獨享權益
learning個人化學習紀錄
point不定期贈送購課金
此為付費課程,需購買觀看完整課程
無限期觀看
NT$2240
糟糕!無法播放此影片,已通知相關人員處理,請稍後再試。
當代法國哲學導論

第一講 柏格森(1859-1941) 及其當代思潮

01:24:57

第二講 作為柏格森修正者之 巴修拉 (Gaston Bachelard 1884-1962)

00:59:31

第三講 黑格爾與馬克思主義思潮

01:19:37

 無限期觀看 - NT$2240

NT$2800

早鳥預購優惠8折
這堂課將告訴你

導論:從法國高中哲學會考制度建立與捍衛哲學談起

柏格森及其當代思潮

作為柏格森修正者的巴修拉

黑格爾與馬克思主義思潮

法國現象學開始:沙特和梅洛龐帝

結構主義興起:李維史陀、拉岡、羅蘭巴特與阿圖賽

傅柯:結構主義高潮與沒落

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出現:以德希達、李歐塔與德勒茲為主

課程介紹

✦ 為什麼要學當代法國哲學?

二十世紀的法國哲學,不僅塑造了我們今日的思想地景,也影響了藝術、文學、政治、社會運 動與文化研究的語言。許多我們熟悉的觀念——「解構」「後現代」「權力結構」「他者」 「身體性」「話語」——都誕生於這段思想傳統。 它是當代語言與思考方式的源頭:理解法國哲學,就像掌握閱讀世界的底層語法。 它是文化的交叉點:與文學、藝術、電影、社會運動、精神分析緊密對話。

它挑戰既有觀念:質疑真理、身份、歷史、性別、自由等看似自然的概念。

它提供分析工具:應對資訊監控、媒體操縱、性別與後殖民等現代議題。

它是一場思想冒險:持續推動問題、打破框架,帶領我們看見不一樣的可能性。

這門課將帶你走過當代法國哲學的思想長廊,理解這些觀念如何誕生、彼此辯論、延續與變形。

✦ 課程結構

以歷史脈絡 + 思想脈絡雙線並進,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法國思想現場:

第一講 導論:從法國高中哲學會考制度建立,談哲學教育與社會文化的關係。

第二講 柏格森及其當代思潮:直覺、時間與生命哲學的革新。

第三講 柏格森修正者巴修拉:科學哲學與想像力的辯證。

第四講 黑格爾與馬克思主義思潮:辯證法與歷史唯物論在法國的回響。

第五講 法國現象學:沙特與梅洛-龐蒂的存在論與身體哲學。

第六講 結構主義興起:語言學、人類學與知識體系的重構。

第七講 傅柯與德勒茲:權力、差異與生成的哲學實驗。

第八講 後結構主義:解構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批判。

✦ 將收穫什麼

完整知識地圖:掌握法國哲學的重要人物與理論。

關鍵概念理解:差異、權力/知識、結構、存在等核心觀念。

文化與思想的連結:理解哲學如何影響文學、藝術、政治與社會運動。

批判與分析能力:用不同學派的觀點審視當代世界議題。

✦ 適合誰來學

對歐陸思想有興趣的朋友

人文社會、藝術、媒體研究領域的學生與研究者

想快速建立當代法國哲學知識架構的學習者

希望拓展批判與反思能力的讀者

✦ 這門課的獨特之處?

不同於零散的哲學入門,本課程以歷史脈絡為骨架,思想脈絡為血肉,讓你快速認識核心思想 派與源流,更能看見他們之間的辯論、傳承與斷裂。 將體驗從柏格森到德希達、從結構到解構的思想長征,並開啟思想的地圖與帶走思考的工具 。

關於講師
26850279_10155189400307314_1443589874794428401_o
蔡士瑋 哲學學者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

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,現兼任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,研究領域為政治與文化哲學中身分認同及語言問題。博士後研究則是關於德希達猶太身分認同和彌賽亞政治神學問題。回國之後同時兼任屏東南州「水林藝術空間」策畫及策展人,並著手台灣美術史和藝術美學的相關研究。

Q&A 問題討論

 無限期觀看 - NT$2240 NT$2800

早鳥預購優惠8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