試看片 - 課程介紹
無限期觀看 - NT$1920
NT$2400
故宮與歐美博物館:東方收藏文化的差異
故宮來台後,藝術史如何轉向?
當古物變革潮流:故宮的文創革命
故宮 × 當代藝術 × 科技
百年來,故宮經歷皇權更迭、戰亂遷移、國際交流與數位轉型,從帝王的收藏寶庫轉變為全球矚目的文化殿堂。本系列將聚焦在(一)故宮與歐美博物館不同的特質為何?(二)故宮精品文物來台後,如何造成藝術史研究的轉向?(三)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故宮如何反映政治現實的處境?(四)二OOO年政黨輪替後,故宮如何重新定位?(五)故宮的藏品如何透過文創商品走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?(六)擁有千年書畫珍品的故宮,對於當代藝術家的啟發為何?簡言之,透過本系列六講的分析,我們可以從不同層次與面向,探索這場「轉化」之旅,如何映照出中華文化的發展,也為未來的藝術傳承開創新的可能性。
課程大綱:
第一講、從皇宮到博物館:高端的帝王品味
相較於羅浮宮、大英博物館、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歐美博物館,故宮藏品的特質,無非可說是傲視群雄。因為,紫禁城原為清代的皇家宮殿,典藏無數珍貴藝術品,象徵皇權與文化的頂峰。1925年,紫禁城博物院正式成立,標誌著皇宮向公共文化空間的轉型。然而,隨著清朝滅亡與近代戰亂,文物逐漸外流,部分珍貴書畫流入國外,如《女史箴圖卷》(英國)、《歷代帝王圖卷》(美國)、《五馬圖》(日本)等。這些作品是如何流散到國外的美術館呢?它們的重要性又是如何?再者,故宮博物院曾分別於1935年及1939年左右,將故宮藏品送往英國和蘇聯,舉辦了中國藝術展覽會。這些在戰爭期間舉行的國外藝術展,有什麼故事及重要性呢?
第二講、從中國大陸到台灣:藝術史研究的轉向
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期間,珍貴文物多次南遷,最終部分精華之作來到台灣。這批典藏的到來,吸引了海外學者的關注,如大維德、高居翰、方聞等人,他們不僅深研故宮書畫,還影響了西方博物館的中國藝術收藏。故宮文物對他們扮演了何種啟蒙的作用呢?其次,為了提升國際影響力,故宮的精品古物如范寬《谿山行旅圖》、郭熙《早春圖》、李唐《萬壑松風圖》、各朝的瓷器等約二百餘件,於1961年赴美巡迴展,足跡遍及美國華盛頓、紐約、波士頓、芝加哥、舊金山五大城巿。這次的赴美展覽除了展現中華藝術的深厚底蘊之外,又獲得了那些回響?
第三講、「文化中國」的故宮
1965年,位於外雙溪的故宮開館。在臺灣重新開館的故宮,展覽的規劃以展現「文化中國」的精華為主。因此,展出的內容主要從政治分期的角度,陳列中華文化的輝煌文物。例如「殷商帝王大墓」、「商周秦漢銅器」、「宋至清的瓷器」、「故宮藏玉展」、「宋元明清名畫」、「多寶格展」等展覽。其次,此時期的展覽,又以「文人畫」為重點,如元四大家、明四大家、清初六大畫家、赤壁賦特展等以文人視角為主的展覽。期間故宮還收購了東坡《寒食帖》這件重要的文人書法,成為館藏。再者,此時期的展覽論述,亦突顯出文人書畫的特色,如寫生性極強的「宋代翎毛特展」,亦從詩情畫意的角度闡述;而與二千年後同時代藏品展出傾向「寫實」的觀看角度,有所區別。此種面對同類作品所採用的不同論述視野,實是展覽當下臺灣的歷史與社會氛圍的轉換。
第四講、「亞洲博物館」的故宮
二千年隨著臺灣政黨的輪替,原本扮演「文化中國」代言人的故宮,也開始重新定位為「亞洲博物館」。故宮南院的興建與展覽,也進一步突顯這個轉型的目標。因此,轉型後的故宮,藏品的展覽主題,便聚焦於更大的時空脈絡。如「福爾摩沙:十七世紀的臺灣、荷蘭與東亞」、「亞洲探險記: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」等。此外,兩岸也曾合辦「山水合璧-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」;或與日本、法國、美國等國外美術館合作辦展。因此,我們可以從這些展覽中,看到故宮朝向全球化的轉變。
第五講、「古物」的文創商品化
故宮八十週年時,以Old is New為宣傳再出發。除了製作「Old is New時尚故宮」的形象影片之外,故宮也與臺灣廠商法蘭瓷、義大利品牌Alessi合作,透視商品化的方式,讓故宮館藏的千年珍品,走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。簡言之,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,故宮也積極推動文創商品開發,從仿古器物到數位互動作品,皆展現其創新策略,使文物不再只是靜態展覽,而能融入現代生活,讓大眾更親近傳統藝術。
第六講、「藏品」的轉化與體驗
博物館可說是一個人類文明的珍奇箱。作為藝術寶庫的故宮,館內珍藏的千年文物,也是當代藝術家創作靈感的來源。因此,我們可以從當代藝術家的相關創作中,探索他們如何將傳統書畫賦予時代的新意。另外,科技的進步,也使得藏品被展示的方式,日新月異。數位科技的發展,使博物館的展示形式更加多元。故宮透過VR導覽、數位修復等技術,讓觀眾得以沉浸式體驗書畫之美,也藉由藝術策展,提供不同角度的詮釋,進一步深化對文物的理解。
※本課程與藝集講堂合作,實體+線上課程同步進行。
實體時間:2025/5/14-6/18,週三晚上7:30-9:30
(地點藝集生活: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303巷8弄9號)
線上影片於實體錄製後2天上線。
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、心印國際藝術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、巴黎大奬藝術理論類得獎人、2017-2018 Fulbright scholar、2019義大利佛羅倫斯雙年展新媒體藝術類首奬作品之策展人。 經歷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秘書長、台灣傅爾布萊特學友會理事、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、美國華李大學訪問學者,並任教於台灣藝術大學、東吳大學、輔仁大學等校。 已出版中英文專書:《台灣美術評論全集:謝里法卷》、《圖象台灣: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台灣》、《臺灣美術史》、The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into Contemporary Art: The Artistic Realiz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Art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—A STUDY OF PROFESSOR I-HSIUNG JU、《圖像思維:找尋中西名畫在藝術史、自然史、時尚史與科技史中的角色與意義》等書。 曾獲邀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、德國海德堡大學、日本長崎大學等校,發表藝術相關論文;並於美國博物館進行典藏研究與發表演講。 研究專長為藝術史、博物館學、藝術巿場。
無限期觀看 - NT$1920 NT$2400